皮肤总是起皮瘙痒?当心可能是脂溢性皮炎!
时间:2024-06-25发布来源:AKM阜阳皮肤病医院
每天洗头头发越来越少
但头屑却不见少
脸上总是油腻腻的
还长满红斑、起皮、瘙痒
……
这些可能是
脂溢性皮炎
什么是脂溢性皮炎?
又称脂溢性湿疹,是一种常见的慢性、复发性、炎性鳞屑性疾病。
通常表现为毛囊周围起红斑或小丘疹,慢慢扩大融汇成暗红色或黄色的斑片,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脱屑与瘙痒,严重甚至出现渗出、结痂、糜烂等表现。
脂溢性皮炎多发于皮脂腺较丰富的部位,如头皮、面部、耳后等部位;以及身体褶皱处,如腋窝、大腿内侧、腹股沟等。
成人和新生儿多见,新生儿脂溢性皮炎一般发生于出生后3——4 周,俗称“奶癣”,通常一个月就会治愈;成人脂溢性皮炎则容易反复发作。
为什么会得脂溢性皮炎?
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,一般认为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:
真菌感染
脂溢性皮炎感染和马拉色菌的过度繁殖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头皮上有油脂、马拉色菌,健康的头皮状态下,它们和谐相处。
当马拉色菌多度增殖时,就会加剧头皮炎症,引起头皮屏障损伤,出现头屑头痒等症状。
皮脂增多
雄激素水平较高的婴儿、青春期人群和男性脂溢性皮炎的发病率也比较高。
免疫下降
免疫功能下降以及机体对于马拉色菌的免疫反应异常,都容易导致脂溢性皮炎发生。
饮食不节
饮食太过油腻、糖类摄入过多、长期饮酒,过食辛辣刺激的食物等,是导致脂溢性皮炎产生的常见诱因。
中医对脂溢性皮炎的认识
脂溢性皮炎属于中医“面游风”、“白屑风”的范畴。
本病的发病是由于素体湿热内蕴,又感受风邪所致。临床上常分为湿热证以及风热血燥证,对应着皮肤的临床表现为有的时候皮肤潮红油腻,而有的时候皮肤又干燥,脱屑。
新生儿脂溢性皮炎病因与成人有不同,母体雄激素可通过胎盘转移至胎儿,因此新生儿出生后皮脂腺活动明显,皮脂溢出形成“摇篮帽”。
随着来自母体的雄激素逐渐消失,皮脂溢出减少,即可恢复正常。
脂溢性皮炎有哪些表现?
头皮脂溢性皮炎
● 非炎症性:糠样脱屑,梳发时有多量灰白色头皮屑。
● 炎症性:典型红斑,附着油腻性脱屑,伴有轻度瘙痒。
严重者可出现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痂,伴有糜烂、渗出,散发皮脂分解的异味,可扩展至前额、耳后及其他皮脂溢出区域。
颜面部脂溢性皮炎
常由头部蔓延而来,累及眉弓、眼脸、鼻唇沟及胡须区域,有以下表现:
T区(额头、鼻子和下巴)的皮肤出现明显的油脂分泌。
面部弥漫性红斑、脱屑。
患处常出现红肿、毛细血管扩张和瘙痒的症状,且受热后症状加重。
患处可能伴有痘痘(丘疹、脓包)等皮肤炎症问题。
眼脸受波及,出现睑缘炎,严重者可呈糜烂性溃疡,愈后残留瘀痕。
耳后有糜烂、潮红和皱裂,可出现脂溢性外耳炎。
眉毛、胡须因搔抓而稀疏。
躯干部脂溢性皮炎
好发于前胸和肩胛骨间,常为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红斑,斑片边缘不和周围皮肤交融,邻近斑片可汇合成“地图”状。表面有油腻性鳞屑。
皱褶部位
在乳房下、腋窝、脐部、外阴、大腿内侧、腹股沟等皮肤褶皱、摩擦多汗的部位,可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,类似体癣,附着油腻鳞屑,可伴有渗出。
婴儿脂溢性皮炎
细小的红色斑片,覆盖油腻性鳞屑,易结成淡黄色癣,严重者可伴有糜烂、渗出,癌痒不明显。发生在头皮者,常被称为“摇篮帽”或“乳癣”。
脂溢性皮炎如何防治?
中西医结合治疗
●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础,包括内服药物和外治疗法。
● 西医药物治疗,治疗原则为去脂、消炎、抗真菌和止痒。
常用药物有控制油脂生成药物如泰尔丝,抗菌药如酮康唑,消炎止痒药如氢化可的松乳膏、他克莫司、吡美莫司乳膏等。
具体的用药策略,需要医生根据个人不同的炎症程度个体化制定,一定要遵医嘱用药,不要自己随意用药,否则可能延误病情。
日常护理
● 避免抓挠。
● 保持皮肤清洁和滋润,用温和的洁面产品清洁面部,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。使用温和的护肤品,选择无酒精成分的产品。
● 避免使用刺激性化妆品,注意防晒,避免暴晒、汗水刺激。
● 穿着宽松、天然纤维材质的衣物,如纯棉衣物。
● 注意生活规律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精神压力过大。
● 按照医生建议的方式定期清洁头皮,必要时可先涂矿物油软化后再清理。避免使用发胶、染色剂等美发产品或刺激性洗发用品。
● 如果胡须部位也有皮损,应用含药洗发水或药液清洗,刮掉胡须有利于缓解症状。
● 婴儿头皮脂溢性皮炎,可每天用温水、婴儿洗发液给婴儿洗头,去痴皮,然后使用润肤油。
饮食控制
避免多脂、多糖饮食,忌饮酒及辛辣刺激食物,多吃粗粮、蔬菜水果、蛋白质高、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。